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科技镇长团: 黏合校企的“双面胶”

2017-11-2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张 晔 吴 婷

常熟市第四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同济大学教授康劲松,在挂职期间争取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落户常熟,为当地智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契机。图为科研人员正在调试智能无人驾驶汽车。陈岚摄    

从常州大学到常熟市海虞镇,单程不足100公里。但是李克林挂职一年来回行程已达2.5万公里。他在高校与地方之间穿针引线,一年组织对接活动30多次,邀请专家教授100余人次去常熟服务企业。

11月15日,李克林与一百多名历任及现任科技镇长团成员齐聚第二故乡常熟。这些专家教授依托所在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推动政府科技管理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隔膜”,全面提升了基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基础在县域,难点和潜力也在县域。截至2007年年底,常熟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企业的8%,而重型工业特征明显、传统农业占据较大规模、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这些无一不给常熟这列想疾驰的火车套上了一个沉重的“老火车头”。

随着原材料价格、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的上升,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也难以支撑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并且区域创新资源的匮乏、基层科技管理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都成为了常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008年10月,作为全国科技创新工作中首创品牌的科技镇长团工作在常熟正式启动。当年,15名高校优秀教师奔赴常熟各镇、开发区挂职工作,一场探索县域科技创新模式、释放高校院所科教资源,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工作正式启航。而这些“教授书记”“博士镇长”们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发挥团队作用、凝聚集体智慧为地方服务。教授、博士的背后,是一门学科,一所甚至一串大学,是丰富而深厚的创新资源。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地方和我们都很迷茫。”科技镇长团中扎根常熟多年的王奇峰告诉记者,“但我们迅速聚焦产业方向,充实科技创新的载体,为常熟科技发展搭建了舞台。”经由科技镇长团的牵线搭桥,十年间,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向常熟输送,邀请来访专家989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1500家企业与10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使常熟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

科技镇长团一头服务企业,一头连着高校,他们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双面胶”。今年5月,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在江苏常熟揭牌成立,这是北京大学“十三五”期间在全国筹建的首家专业研究院。这个“重量级”的研究院能够落户常熟,与科技镇长团的牵线搭桥密不可分。

“我们本来是一批与常熟‘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乡人,现在已成为校地校企黏合的‘双面胶’、创新资源的‘情报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常熟市副市长,第八、九批科技镇长团团长周灵群说。

据悉,通过科技镇长团的持续推动,常熟创新载体建设跨入了快速发展通道,陆续成立了北京大学苏南分子工程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南大常熟生态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常熟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等25家校地、院地共建的产业化研发机构。